公司新闻

守護刻在崖壁上的文明 川渝石窟寺保護與傳承現狀調研火星电竞登录

2025-04-20 07:54:2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四月的川渝大地青山如黛、碧水如畫,隱現於山巒褶皺間的石窟群像是被蒙上了一層薄紗。唐宋后,北方中原地區的大規模石窟造像逐漸式微,民間石窟藝術在川渝地區的山林間“悄然開花”。這些跨越唐宋元明,遍布川渝多地的石刻群,不僅是巴蜀文明的“露天博物館”,更是見証中華文明的“石壁史書”。

  “硬是神了!排水溝還修在石像耳朵裡頭蠻?”一位來自四川綿陽的游客不可思議地問道。

  位於四川樂山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的樂山大佛,是我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多年來一直面臨著一道巨大難題——如何抵御日晒雨淋風化剝蝕?

  “古代工匠在開鑿大佛時,就考慮到了石像的保護,頭頂螺髻導流,耳道主渠泄洪,衣紋溝槽排水。這些巧妙的水溝和廊道,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系統。不仔細看幾乎注意不到!”講解員小張告訴調研組,這套智慧的排水設計,讓眼前的大佛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威嚴壯觀。

  在千年后的今天,調研組從樂山大佛身后東南方的崖壁上,看到百余塊顏色不一的面層修繕材料試驗樣本。各種修復材料以不同配比制成小方塊,與大佛“共經風雨”,科研人員最后從中挑選出最契合的顏色,以達到無痕修復的效果。

  滲水可謂是石窟修繕的最大難點,“熒光碳點示蹤法”技術能精准定位滲水路徑,在樂山大佛水害治理工作中得到了成功運用。

  三維激光掃描和傾斜攝影技術如同“透視眼”,准確記錄“病害”位置﹔多點野外不可移動文物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像一雙雙“智慧的眼睛”,構建起全面而精細的監測預警體系﹔微生物礦化加固技術為石質文物的修復提供了新思路……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為石窟寺的保護提供了堅實支撐。

  現代科技賦予川渝石窟以新生,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這種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讓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邁入了新階段。

  夜幕籠罩虎頭山,75歲的曾祥余提著燈,與狼狗“黑虎”,踏著熟悉的土埂路轉上一圈。不知不覺,他在資陽安岳茗山寺已經“守”了40年,如今文管員名單上的“曾祥余”雖已換成他兒子的名字,但他依舊義務巡守在摩崖造像間。

  過去,曾祥余祖父與叔父參與寺廟保護修繕,家族四代人的接力承載著這份使命。

  像曾祥余一樣的文管員,在重慶大足石刻還有77位,他們的年齡跨度從34歲至85歲,其中有父子兵、有夫妻檔,日復一日地與文物相伴,守護著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石壁史書”。

  普聖廟摩崖造像前,龍運高與陳貴素夫婦“棲守”二十余春秋﹔毗盧洞旁,周世夏一家代代與孔雀明王造像窟相望﹔佛祖岩前,羅開洪父子呵護著石窟的每一寸崖壁……這些文管員的故事正是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當代注腳。

  隨著文管員們年齡的增長,吸納更多負責任、有群眾基礎、專業背景的文管員亟須提上日程。

  令人欣慰的是,監控設備的安裝和居住環境的改善,讓他們不僅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更有效的監控,還能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中開展工作。這種“人防+技防”的雙保險模式,為千年石窟的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火星电竞

  “川渝石窟一脈相承,不同於北方常見石窟造像的庄嚴疏離,這裡的石像在田間地頭與村民比鄰而居,仿佛在與大家話家常。”資陽市委黨校統戰理論教研室教師曾娣在分享交流石窟保護利用經驗時特別提及川渝地區石窟的獨特之處。

  調研組有著同樣的感受,這些造像或“藏”在竹林裡、或“蹲”在田坎邊,衣角還沾著泥巴,手指縫鑽出蕨草。以自然親切的姿態融入巴蜀鄉野的日常畫卷,川渝石窟形成了與其他地區石窟截然不同的文化氣質。

  四川盆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獨具特色的巴蜀文明體系,從岷江畔到涪江岸,水紋裡藏著同源的雕鑿密碼,造就了自成體系的川渝石窟文化。而兩地跨區域協作正是川渝石窟保護的一大亮點。

  據了解,過去幾年裡,川渝兩地整合石窟資源,簽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川渝石窟保護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台,聯合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打造保護利用高地。遴選核心園區共建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以期將石窟寺的歷史文化價值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公眾。

  “從法律保障到政策協同,從機制創新到標准構建,再到實踐創新,川渝地區正在為石窟保護編織一張嚴密的‘制度網’,為文化遺產的永續傳承提供堅實支撐。”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立哲說。

  “當觀音身著鎏金衣裙翩然登場時,衣袂間既有大足石刻的庄嚴氣韻,又透出敦煌飛天的靈動之美。群舞演員們用肢體復刻出千手觀音等造像的畫面時,更是將石刻藝術‘活化’得淋漓盡致。”《天下大足》舞劇南寧場的一位觀眾在社交平台分享著自己的觀后感。據了解,這一展現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舞劇,於去年12月在北京首演后,廣受好評。

  此外,火爆全球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將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化為游戲場景,這種“文化出海”的巧思,既激活了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非遺工坊裡,匠人們用現代工藝重塑傳統技藝,讓石窟元素在茶杯、燈具、首飾上煥發新生。以大足石刻造像為原型的“石刻旅行家”盲盒,將北宋供養人的衣褶、元代力士的生動形象轉化為潮玩符號,成為“中國好禮”的全球文化名片。

  “川渝兩地以‘石窟+’為引擎,拓展研學實踐、數字文旅、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通過文化交流、海外巡展等形式,向世界傳遞石窟藝術的價值與魅力。這一文明瑰寶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力量。”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研究員陳超說。

  2025乙巳蛇年零點鐘聲敲響時,央視春晚的鏡頭對准了大足石刻,數百個寫著“巳巳如意,生生不息”字樣的孔明燈在寶頂山大佛灣升起,映照著崖壁上的唐宋石刻。不少觀眾對這一幕記憶深刻,很多游客因此專程過來“打卡”。

  “被春晚重慶分會場大足石刻種草后,我就來了這裡!戴上VR眼鏡瞬間‘穿越’回千年前的石刻現場,近距離觀賞千手觀音、華嚴三聖等精美造像,體驗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北京游客張鈺告訴調研組。

  “《雲游·大足石刻》畫面的細膩感和音效的飽滿度真是太震撼了!光線的明暗、天氣的變化、四季的更迭等細節做得太好了。”現場游客掃碼下載體驗后給出好評。據了解,2024年《雲游·大足石刻》App正式上線,通過影視級數字孿生技術,寶頂山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臂在手機屏幕上纖毫畢現,上線首月即吸引30余萬國際用戶“雲參觀”。

  而位於資陽安岳的安岳石窟數字展示中心也即將迎來試運營。這裡有全國首個直徑21米、可容納近300人觀影的8K3D球幕影院,利用三維技術高清呈現安岳石窟的歷史脈絡。四川石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負責人洪富華告訴調研組,“‘腦機應用’‘MR’‘裸眼3D’等先進智能化技術將在中心應用,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石窟藝術的魅力。”

  川渝石窟的魅力,正以更加立體的姿態被世人了解、熟悉。一些關於石窟保護的跨國技術合作也先后開展。比如,大足石刻研究院與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遺產集群聯合修復火成岩摩崖造像,不僅重現了金箔光澤,更研發出適用於潮濕環境的彩繪修復新技術﹔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的學者曾在峰山寺用生物酶試劑為風化岩體“療傷”……這樣的合作案例還有很多,跨國技術協作從多個方面促進了石刻保護與石窟文化傳承。在2023年召開的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上,英國修復師帶來了激光清洗技術,阿富汗學者分享了干旱地區文物保護經驗,百余名國際專家的共同倡議將中國方案升華為全球共識。

  “川渝石窟的國際影響力早已超越地理界限。不同國家相關專業領域的學者,圍繞大足石刻、樂山大佛、廣元千佛崖、安岳石窟等,進行了國際學術交流。”陳超表示,川渝正在共建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並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相關國際學術論壇,可以讓不同國家的專家聚焦石窟寺保護進行深入交流,同時也可以促進川渝石窟文化遺產價值的全球傳播。

  “川渝石窟的砂岩地質與濕潤氣候,易引發水鹽運移、生物侵蝕,會造成復合型‘病害’。”四川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特聘研究員楊鹍飛告訴調研組,這種既要精准防治石窟“病害”又要維持岩體自然活性的雙重需求,對保護技術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調研組了解到,某石窟曾採用化學注漿技術加固裂隙,卻因材料透氣性不足導致內部鹽分結晶膨脹,反而加速了風化進程﹔還有一些石窟因過度依賴監測數據,忽視了傳統工匠對岩體“呼吸節律”的感性認知,導致保護方案與地質特性脫節。

  “石窟保護就像給千年古樹治病,既不能把樹干裹滿塑料膜憋死它 ,也不能放任虫蛀不管。找到既能防病又不破壞自然生長的保護方法,才是讓文物‘延年益壽’又‘活靈活現’的關鍵。 ”四川省委黨校副教授、成都市歷史學會理事任思奇說。

  “當數字技術揭開文物的光影面紗,震撼人心的不該只是視覺奇觀,更應是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內涵,切不能讓科技與文化內涵‘各走各的道’。”成都市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單晶表示,對石窟藝術中蘊含的深層文化邏輯闡釋不足的傳承現狀,暴露出科技賦能與文化闡釋間的脫節。

  調研組了解到,某石窟修復團隊中,傳統工匠雖能精准復刻造像形態,卻難以解讀石刻中的樂舞圖式與唐宋宮廷禮儀的關聯﹔而高校研究學者雖能構建理論框架,卻因缺乏實操經驗,無法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可落地的保護方案。

  “就像一棵大樹需要根系和枝葉共同生長,石窟文化的傳承既需要深扎學術土壤的根系,也需要伸展讓公眾認知的綠蔭。”李單晶坦言。

  當前既需要精通傳統技藝的修復工匠去延續造像藝術的物質生命,更亟須具備跨學科視野的研究者來破解文化遺產的價值密碼。搞技術的工匠和做研究的學者各干各的,導致石窟文化的當代轉譯始終卡在“技術復刻”和“學術闡釋”中間,既難創新發展,也難讓大眾真正理解。

  某石窟景區曾引入全息投影技術打造“夜間石窟”項目,因過度追求視覺特效,削弱了石刻藝術的原真性體驗﹔而另一社區共建的文創工坊,雖激發了當地居民的參與熱情,但因缺乏統一的質量標准,導致產品同質化。

  如何既做到守正創新,又能以“價值共生”理念重構文旅融合模式,是擺在眼前的棘手問題。

  “既不能搞固守傳統的‘博物館式保護’,也不能搞市場化的‘無邊界開發’,應在動態平衡中探索可持續的活化路徑。”四川大學商學院副研究員尹響說。

  同時,區域協同機制的碎片化狀態,也掣肘了文旅發展效能。盡管川渝兩地已建立文物保護協作框架,但在安防標准互認、數據資源共享、文旅線路聯動等領域的政策“溫差”依然存在。

  創新保護途徑,構建“科技+人文”雙重屏障 。川渝石窟的砂岩地質與濕潤氣候,決定了保護工作需要在“治理”與“順應自然”之間尋找平衡。當前保護工作的困境,既源於岩體自然活性與人工加固的技術矛盾,也暴露出區域資源調配的沖突。

  破解這一難題,需構建起多層級協作體系:一方面建立跨學科技術協同平台,整合岩土工程、生物防治、傳統工藝等領域的智慧,研發既能阻斷病害又維持岩體呼吸的修復材料﹔另一方面推動區域資源流動,通過建立技術共享雲平台,將重點石窟的監測數據與中小石窟的維護經驗實時交互,形成“精密儀器+工匠經驗”的保護模式,實現保護措施的精准有效。

  筑牢傳承根基,火星电竞架設“專業+大眾”的“解碼橋梁”。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本質是搭建讓歷史智慧流淌進現代生活的橋梁。這座橋梁需承載雙重使命:既培養能解讀文明密碼的專業人才,也引導公眾在體驗中感知文化溫度。

  搭建協同平台,健全長效保障機制 。培育具備考古、藝術、科技等復合能力的專業隊伍,建立“歷史考証—美學闡釋—工藝復原”協同研究機制。考據文物紋飾追溯文化融合脈絡,如解析安岳石窟牡丹紋飾,可還原宋代雕刻技法,使文化遺產成為文明交流的實証載體。

  推行“文化解碼+體驗轉化”雙向傳播:導覽服務強化精神闡釋,從盛唐造像衣褶解析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以蓮花座造型傳遞中華美學﹔開發實踐體驗課程,通過石刻工藝模擬、生態修復工坊等場景,讓公眾在參與中感悟匠心智慧與文化價值。

  構建政府統籌、學界支撐、市場聯動的文化遺產轉化平台。整合高校科研力量開展理論創新,引導企業開發數字化展演、研學教育等產品,支持社會組織構建全域傳播網絡。運用光影交互技術再現藝術符號內涵,依托竹筋加固體驗傳承生態智慧,讓大眾對文化遺產可感可知。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保護+發展”的文旅模式。針對當前文旅融合中存在的技術應用遮蔽文化原真性、產業開發同質化等問題,需構建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協同機制。

  建立分級技術應用體系 。火星电竞核心保護區以AR數字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強化文物本體保護﹔外圍緩沖帶適度運用全息投影營造文化氛圍,實現科技賦能與生態平衡的統一。

  完善文化價值轉化機制 。系統梳理石窟建筑中的生態智慧、藝術符號,構建文化基因庫,開發文化體驗、數字藏品等新型業態,推動傳統元素創造性轉化。

  強化流域協同發展格局 。整合大足、安岳石窟群資源,聯合申報“中國石窟寺文化線路”世界遺產,將竹筋加固技藝等傳統工藝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文化線路串聯區域文旅資源,形成唐宋文化的整體敘事體系。

  (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調研組成員:四川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顧炯,記者紀博、李曉東、張國聖)

守護刻在崖壁上的文明 川渝石窟寺保護與傳承現狀調研火星电竞登录(图1)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搜索